-
林國強(1943年3月7日-),生于上海,籍貫福建福清,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,有機化學家,中
-
朱秀昌,高分子化學家。中國從事高分子科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。曾從事離子交換樹脂、液晶材料和膜科學技術的
-
李浩宏,男,出生年月1978.3 講師 畢業于福州大學物理化學專業 研究生 博士
-
錢旭紅(1962年——),男,江蘇寶應人,博導、教授、“973”首席科學家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國家自然科學基
-
陳慶云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有機化學家,有機氟化學家。獲1982年國家發明三等獎,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
-
George Charles de Hevesy (1885~1966) 瑞典化學家。1885年8月1日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,1966年7月5
-
克魯克斯OM,FRS(Sir William Crookes,1832年6月17日-1919年4月4日)是著名化學家和物理學家,《中國大百
-
田中耕一(Koichi Tanaka,1959年8月3日-),出生于日本富山縣首府富山市,畢業于日本東北大學,日本科學家
-
威廉·亨利·珀金爵士,FRS(Sir William Henry Perkin,1838年3月12日-1907年7月14日),英國化學家。他
-
阿龍·切哈諾沃(Aaron Ciechanover,1947年-),出生于以色列海法,畢業于以色列海法工學院,以色列生物學
-
江桂斌(1957年11月-),生于山東萊陽,畢業于中國科學院,分析化學、環境化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發展中
-
海爾蒙特(Jan Baptist van Helmont),比利時化學家,生物學家,醫生。他在化學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卓越貢獻
-
李蓬,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西寧都,分子生理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,清華大學生命科學
-
包信和(1959年8月-),出生于江蘇省揚中市,畢業于復旦大學,物理化學家,研究員、教授,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-
I.llyaPrigogine(1917~2003,又譯普利高津)比利時物理化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。1917年1月25日生于莫斯科。1
-
多伊西(Doisy,Edward Adelbert)美國生物化學家。1893年11月13日生于伊利諾斯州亨姆。多伊西曾于伊利諾斯
-
弗里茨·哈伯(Fritz Haber,1868年12月9日-1934年1月29日),出生在德國西里西亞布雷斯勞(現為波蘭的弗羅
-
鈴木章(Akira Suzuki),畢業于北海道大學,是日本化學家、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和鈴木反應的發現者。因在“
-
楊承宗(1911年9月5日~2011年5月27日),出生于江蘇省吳江縣八坼鎮。中國科技大學建校元勛、原副校長,中
-
沃爾特·科恩(1923年3月9日-2016年4月19日)出生于奧地利名城維也納,畢業于哈佛大學。他提出的密度泛函理
-
李方訓(1902年12月25日-1962年8月2日),江蘇儀征人,畢業于美國西北大學,物理化學家、教育家,中國科學
-
周。1932年2月5日-2020年3月27日),出生于江蘇東臺,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中國科學院
-
張錦(1910-1965),清末兩廣總督張鳴歧之次女,有機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。主要從事有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
-
楊玉良(1952年11月-),生于浙江省海鹽縣,畢業于復旦大學,科學家、教育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曾任復旦大
-
羅伯特·格拉布(RobertH.Grubbs,1942年2月27日—),美國化學家,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。羅伯特·格拉布自大
-
亞利耶·瓦謝爾(Arieh Warshel,1940年11月20日-),出生于以色列,畢業于以色列理工學院,美國國家科學院
-
周國治(1937年3月25日-),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,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,冶金材料物理化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
-
張乾二(1928年8月15日-2020年5月3日),著名物理化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。他早
-
吳憲(1893年-1959年),福建福州人,畢業于哈佛大學,生物化學家、營養學家、醫學教育家,中央研究院第一
-
王?888年—1966年),字季梁,祖籍浙江省黃巖縣,出生于福建閩侯縣(今福州市),中國分析化學家、教育
-
鄭蘭蓀,男,漢族,1954年10月生,江蘇省吳江市人。1987年5月加入民盟。1986年5月在美國Rice大學獲博士學位
-
斯坦!つ枺⊿tanford Moore,1913年9月4日-1982年8月23日),美國生物化學家,1972年獲諾貝爾化學獎。
-
瑪麗·居里(Marie Sk?odowska Curie,1867年11月7日-1934年7月4日),出生于波蘭華沙,畢業于巴黎大學,著
-
江雷(1965年3月-),江蘇省鎮江市人,畢業于吉林大學,著名納米材料專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發展中國家科學
-
京劇傳統劇目《碧波仙子》中的男主角。主要劇情為:張珍與牡丹幼訂婚姻, 張來投親。牡丹之父金寵不招白衣
-
陳慶云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有機化學家,有機氟化學家。獲1982年國家發明三等獎,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
-
法國化學家。法國科學院院士。1852 年 12月28日生于巴黎,1907年2月20日卒于同地 。1872年入弗雷米實驗室當
-
日拉爾(CharlesFredericGerhardt,1816-1856)是法國的有機化學家,他曾在萊比錫大學和吉森大學跟隨李比希
-
卡西米爾·馮克(Kazimierz Funk,1884年2月23日——1967年1月19日),波蘭生物化學家。他的主要貢獻是在19
-
德國生物化學家。1883年10月8日生于德國弗賴堡,1970年8月1日卒于西柏林。他是柏林大學E.H.菲舍爾的學生,1
-
羅伯特·伯恩斯·伍德沃德 (1917年4月10日–1979年7月8日, ) 美國有機化學家,現代有機合成之父,對現代有
-
坎尼扎羅,意大利化學家。1826年7月13日生于巴勒莫,1910年5月10日卒于羅馬。15歲時入巴勒莫大學學醫,后轉
-
埃德爾曼(Edelman,GeraldMaurice)美國生物化學家。1929年7月1日生于紐約州紐約市。埃德爾曼1954年于賓夕法
-
陳清泉,原籍福建省漳州市人。電機電力驅動和電動車專家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(IEE
-
郝志峰,男,蘇州人,1968年12月生,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1990年于中山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,同年推薦免試在南
-
海洛夫斯基,捷克斯伐克化學家。1890年12月20日生于布拉格,1967年3月27日卒于同地 。1914年獲倫敦大學理學
-
1903年3月24日,德國化學家Adolf Frederick Johann Butenandt(1903.3.24—1995.1.18),Butenandt在馬爾堡
-
性別:男 出生年月:1967年9月 籍貫:湖北武漢人,祖籍江西。職務:華中師范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、化學學院
-
柳大剛(1904-1991),江蘇儀征人,化學家,中國科學院院士,學部委員。參與進行了我國最早的新型日光燈熒光
-
發現鍺的人是克雷門斯·亞歷山大·溫克勒教授(C1emens Alexander Winkler,1838-l904),他是19~20世紀之
-
男,博士,教授,中國稀土學會理事,廣東省化工學會理事,廣州研創手性科技首席科學家。
-
列別捷夫(1866.3.8——1912.3.14),俄國人 ,物理學家。
-
鮑哲楠,女,出生于1970年,在南京長大,美國華裔科學家,2011年3月,因研制出人造皮膚獲得“影響世界華人大
-
阿累尼烏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(1859一1927) 斯范特·奧古斯特·阿累尼烏斯(也譯作阿倫尼烏斯)是近代
-
拉姆齊,外國人名,有英國化學家 拉姆齊,美國 物理學家 拉姆齊,埃及球員 拉姆齊,威爾士球員等都叫此
-
亨利·穆瓦桑亨利·穆瓦桑,法國化學家,法國科學院院士,1852 年12月28日生于巴黎,1907年2月20日卒于同地
-
多羅西·克勞福特·霍奇金多羅西·克勞福特·霍奇金(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OM,1910年5月12日-1994年7月
-
梁曉天,1923年7月28日出生。有機化學家、藥物化學家。他在
核磁共振(氫譜)的解析方面造詣頗深,特別是簡化
-
金禹瑞,男,中科院院士、無機化學家。1961年10月5日生于廣東省揭陽市。中科院院士、無機化學家。1983年于
-
吳瑞年(1900——1985)字稼英,江蘇南京人。幼年隨家遷滬。民國9年(1920年)進圣約翰大學讀理科,畢業后赴
-
利普斯科姆(Lipscomb,William Nunn,1919~2011),美國物理學家,化學家,美國科學院院士,美國科學藝術
-
劉叔儀 劉叔儀,物理化學家。貴州畢節人。1943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礦冶系。1946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冶金
-
漢斯·克里斯蒂安·奧斯特(Hans Christian Oersted,1777~1851年),丹麥物理學家、化學家。1777年8月14日生
-
韋納·馮·布勞恩1912年出生于德國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他是德國著名的火箭專家,對V-1和V-2火箭的誕生起
-
張郁嵐(1901年-1990年7月),籍貫江蘇灌云,化學博士,中國化學家,煙幕劑專家。重慶、南京、臺北3地地方
-
劉允斌,劉少奇和何寶珍(又名何葆貞)夫婦的長子,1924年生于江西省萍鄉市安源煤礦,在湖南寧鄉炭子沖老家
-
吳浩青,物理化學家、化學教育家,民盟成員。吳浩青從事大學化學教學和電化學基礎與應用研究已50余年,為我
-
德國化學家,中文譯名:菲舍爾德語:Hans Fischer出生:1881年7月27日德國法蘭克福逝世:1945年3月31日德國
-
袁承業(1924年8月14日—2018年1月9日),1924年8月14日出生,浙江省上虞縣人。中共黨員,有機化學家,中國
-
王瑞駪(1921年-),化學家,1945年畢業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,隨后出國留學,1949年獲得美國圣路易華盛頓大
-
玻意耳(RobertBoyle,1627~1691)物理學家、化學家。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愛爾蘭的利斯莫爾。1635年進倫敦西
-
錢永剛教授(1948年-),浙江杭州人,中共黨員。1969年入伍,曾任技師、技術助理員。1982年畢業于國防科學
-
曹任遠(1893年—1991年)中國化學教授。字四勿,曾用名曹利用、曹炯,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人。威士康星大
-
貝采尼烏斯(Jons Jakob Berzelius,1779-1848),是19世紀上半葉的瑞典化學家。1779年8月20日生于維弗蘇
-
約瑟夫·普利斯特1733年3月13日,約瑟夫·普利斯特出生在英國約克郡一個農莊里。利用氣體進行的許多實驗都
-
托馬斯·施泰茨(Thomas A. Steitz,),美國生物化學家,1940年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,1966年獲
-
世界著名攝影師,“卡羅式攝影”之父,開創了攝影的“負正”系統。
-
M.Michael Polanyi (1891~1976)英國物理化學家。1891年生于匈牙利的布達佩斯,1976年 2月22日卒于北安普敦
-
莫桑德爾(Mosander C.G.,1797~1858),瑞典化學家,是貝采里烏斯的學生,他對發現和研究稀土元素作出了重大
-
錢人元(1917.9.19~2003.12.6)江蘇常熟人,物理化學家、高分子物理學家,素以對新事物敏感,擅于開拓邊緣學科
-
索迪,FrederickSoddy1877一1956,19世紀、20世紀之交發生的物理因此而生長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學科,促成了
-
丁軼,多次被邀請去世界一流研究機構如:哈佛大學,耶魯大學,橡樹嶺國家實驗室,勞倫斯·利弗莫爾實驗室,通用
-
朱起鶴,分子反應動力學家。1947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(南京大學前身),先后在燕京大學、北京大學化學系、
-
羅登義,貴州省貴陽市人。全國著名農業生物化學家,教育家,九三學社社員。1928年畢業于北平師范大學農業化
-
梅爾文·埃利斯·卡爾文(Melvin Ellis Calvin,1911年4月8日-1997年1月8日)美國生物化學家,植物生理學家
-
斯特拉霍夫(1900~1978)
Strakhov,Nikolai Mikhailovich
蘇聯地質學家,地球化學家。1900年
-
“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,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”
-
吉奧克(Giauque,William Francis)美國化學家。1895年5月12日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尼亞加拉瀑布城(美國父
-
博士、教授、 博士生導師、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。1985年7月在廈門大學獲 博士學位。1987年12月
-
米哈伊爾·瓦西里耶維奇·羅蒙諾索夫(1711.11.19-1765.4.15),俄國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、語言學家、哲學家和
-
法國著名化學家。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。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,1794年5月8日卒于同地。1763年獲法學學士學
-
德馬塞(Demarcay,Eugène Anatole)法國化學家 1898年當居里夫人根據物質的放射性能判斷,確信她已離
-
阿貝格(Abegg,Richard Wilhelm Heinrich)德國化學家。1869年1月9日生于但澤(今波蘭的格但斯克);1910年
-
化學實驗室里有一種最普通的、使用很廣的玻璃儀器,稱為啟普發生器,它在設計上的巧妙,堪稱化學儀器中的一
-
格雷貝(Graebe,Karl James Peter),1841年2月24日生,德國化學家。
-
艾貝爾(Abel,Jaon Jacob),男,1857年5月19日出生,美國著名生物化學家。1938年5月26日,艾貝爾逝世,享年
-
盧冠忠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男,1956年10月出生,浙江東陽人。1983年在華東理工大學獲有機化工專業學士學位,
-
米奇利(Midgley,Thomas,Jr.),1889年5月18日生于賓夕法尼亞州比弗福爾斯,美國化學家。米奇利在康奈爾大學
-
威廉·拉姆塞(William Ramsay 1852一1916),1852年10月2日生于英國的格拉斯哥。最初研究有機化學,后來研
-
池田菊苗 日語原文 池田 菊苗 假名 いけだ きくなえ 羅馬字 Ikeda Kikunae